兽爷|房地产最大的平权运动
2017年,小米决定进入电扇行业。
他们找到浙江永康的星月电器,把直流电风扇的零件全部摊在眼前,从核心的风机,到最不起眼的螺丝,成本全算了一遍。
小米告诉合作伙伴,要把风扇的每一个零件成本都打下来。
他们为此更换了很多供应商,要求把成本做到极致。实在打不下来的环节,小米就自己做。比如他们在星月电器厂边上自建了注塑车间,把注塑成本的降低了10%。
最终,业内普遍定价800的直流电风扇,被小米打到了300以内。
所有行业的进步,背后都是供应链重塑。最明显的是国家药品集采,很多药品的价格会被打下来90%。兽爷的好友包叔说,连“金戈”的价格都被国家打到两块钱一片了,自己的福报终于来了。
中国最大的行业房地产,现在也正在被供应链改变着。
2020年12月,山东某一园区运营商之一的成本部部长,匆匆召开了一个内部会议。
他刚刚从外地回来,迫不及待地想把自己考察的一家公司推荐给同事们:
采筑。
采筑和他承诺,如果把建材集中采购的招标交给自己,可以在不降低质量的前提下,通过客户需求纳入到联合采购的生态,将有机会节省10%的采购。
对于这家年营收200亿的国企来说,采购的价格不要说降低10%,哪怕1%,都是很大一笔数字。
作为国企,招投标有严格的规定和流程,并不能轻易交给第三方。这家企业想出了个天才的办法,他们让采筑承担招标代理商的功能。
那次招标像是对采筑的一次考试。考试结果震撼了所有人,1.2亿的采购额,相比之前预计节省了:
3700万。
1
采筑的前身,是万科的采购部。这是一个富二代创业的故事。
2005年,比小米拆电风扇早十几年,万科就曾经拆过电热水器。他们一个零件一个零件地研究热水器成本。
万科是第一家做集中采购的开发商。中国人刚知道药品集采的2001年,万科开始集中采购电梯、涂料、洁具和发电机。后来,他们从通讯巨头摩托罗拉的采购部挖来了都军,负责万科采购部。
集中采购后,建材流水线上的行业秘密,几乎都被万科掌握了。到2013年,万科甚至将供应商名录向全行业公开。
这么嚣张的行为让同行都惊呆了,就像同仁堂把独家配方公开了一样,万科几乎是把自己的底牌,全部透露给了同行们。几年之后,同行们才琢磨明白万科的用意:
开发商之间的竞争,已经完全是供应链战争了。
接着,万科做了违背祖宗的一个决定。2017年11月,万科将采购部“赶出了公司”,要求他们作为以公司形式独立经营,自负盈亏,万一能做出一个产业链的“天猫”呢?
这群做了20年采购的老司机们,被无情地推到市场上去了。都军作为万科采购部的负责人,一夜之间从万科高管,变成创业者。
经过五年的自驱式奋斗,如今,采筑的“冠军生态”内有超过6000家经过重重考核的供应商,超过2000家采购商年成交额超过2800亿,平台的雏形隐隐闪现。
对于万科来说,采筑已经成了一个强大的外挂:
论采购能力,谁能比平台强呢?
以平台优势做采购,能获得难以想象的成本优势。
比如为了降低电源线的成本,小米可以联合生态链上的企业,直接去找铜矿、找加工厂,从源头把电线的价格打下来。
地产也一样,谁能找到性价比最高的供应商,谁就能在竞争中胜出。
比如为了把瓷砖胶、内保温砂浆等粘结砂浆产品价格打下来,甚至击穿他们现有自身采购成本,采筑就利用平台优势去找乳胶粉的供应商。
乳胶粉是特种砂浆不可或缺的重要原材料,占成品成本达两三成,核心技术至今仍被卡脖子,控制在德国、美国的化工企业手里。其中一家德国巨头化工企业,是采筑通过合作超过十年的德国西门子公司牵线搭桥,联系上本部,撮合国内瓷砖胶企业和这些海外胶粉巨头的合作。
平台的资源和能力,是普通公司难以想象的。
2
对于中小开发商来说,采筑是外挂一般的存在。
山东东营有一家房企,是当地一家以品质而获得好口碑的龙头企业,但在碧桂园恒大下沉到当地时,这家年销售50亿元的企业发现,自己仍然是小弟弟。
采筑第一次到这家公司调研时,就发现了他们问题,和众多中小开发商一样,他们基本没有集采意识。比如精装修材料,装修单位报账时,竟然拿着京东的价格来比价。
装修这个坑,连开发商也要踩,怪不得说,让大多数中国人一夜之间成熟的只有两件事:
一个是洞房之夜,一个是装修。
深入了解后,这家开发商决定一次性将13个项目的建材采购交给采筑来做。第一次合作,7000万的采购额,采筑为他们节省了将近:
3000万。
也是从这次合作开始,他们建立了自己的集采体系,开始梳理产品清单,设立产品库和采购标准。董事长甚至放话,谁要是敢阻拦集采,就降谁的年终奖。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河南的一家地产公司,和采筑合作后,洁具的采购成本降低了20%,管材降了30%.......
从采筑合作开始,很多中小开发商从零开始学习招标和采购,学着进入现代供应链体系。信息的鸿沟,正在被缓缓填平。
原来房地产也有平权运动。
采筑能做的,不仅仅是把价格打下来。
他们还有飞检制度,采筑会在工厂门口临时通知供应商打开仓库,接受随机抽检;也会提前1小时通知项目,现场抽取所有产品。
这是和国际泳联学的,神不知鬼不觉地就从瑞士飞到杭州了。
和河南那家开发商合作后,采筑第一次飞检就发现,国内某个头部管材厂家,以B管作为A管供应。这种猫腻,只有老司机才能发现。
采筑已经把飞检制度,变成了“天网”“天眼”“天路”,比如他们可以把摄像头安在工厂门口,随时做抽检。
同样是采购平台, 1688很早就有了建材频道,但GMV始终没有很大增长,特别是几乎没见到大B的订单,其实道理也很简单:
建材采购的那些小猫腻,消费互联网公司那里摸得透?
在产业互联网的老司机眼里,什么片子不是高清无码?
3
2018年,采筑得到了一个特殊的订单。
这个订单的对象,管着中国最大的一个工地——深圳。从渔村到宇宙中心,深圳的大基建无人能比。作为城市开发商的政府,当然也是最大的建材买家。
于是,深圳成了第一个以政府为主体,探索集中采购的城市。这项工作落到政府的公建平台头上,从预选供应商,到挂牌招标,庞杂而精细。
而该平台面对的,是在市场上经过千锤百炼的供应商们。他们都是老油条,国家招标投标的法律和当地的法规,都被研究得清清楚楚。
比如,政府想买瓷砖,招标书发出去,一下子会有200多家瓷砖企业报名。其中,各大瓷砖品牌可能会派出多个代理商,他们会不会围标?再比如,只要是投标企业,就要去考察,甚至要实地考察:
为了买瓷砖,深圳人要飞到乌鲁木齐去考察。
2018年,这个平台决定试点引入采筑这样的第三方机构做帮手,把瓷砖、灯具和开关等6个品类建材的招标委托给采筑。
但连采筑也不会想到,他们对建材供应链的重塑,在体制内引起一连串小型的制度变革。他们之后变革了一个庞大的政府采购系统。
采筑遇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在保证公平的前提下兼顾效率。
在万科,一切以商业利益为标准,可以灵活制定规则。但政府招标,必须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
采筑一手拿着招投标法,一手拿着万科的采购标准,寻找可以改革的地方,在可以灵活处理的节点处,就引入企业规则。
他们在法律允许的前提下,用企业规则补充了入围投标的标准。比如为了以生产能力调配能力门槛,打破区域价格垄断,拒绝代理商投标.......
就这样,招标的效率大大提高。更重要的是,采筑帮助政府大大减少了被围标的可能。
这个平台因此收到了一些投诉,采筑一边“举重若轻”,一边“胸有成竹”:
如果所有卖家一团和气,没中标的单位也从不投诉,那一定是买家吃亏了。
改革的阵痛正在于此。
供应商老油条们,遇到采筑这样的老司机,也确实没什么胜算的可能,最终,那次招标的有效投诉为0。
那次招标完成后,这个平台算了一下:
成本降低30%,效率提高40%。
4
采筑的名声,开始在政府和国有企业内流传。有人编了个口号,学习万科好榜样,不如直接用采筑。
2020年,另一个城市的领导在调研时发现,市属国有开发企业成本,比央企和市场化开发商偏高。
为了把成本打下来,领导去了深圳考察。回去后,这个城市决定先在市属国企内推动建材集采:
把国企采购的成本打下来。
但是,在采购这样的敏感环节引入第三方公司,风险是很大的。为了改革顺利进行,在城市国资委的牵头下,几家市属国企和采筑一起成立了一家合资公司,来服务这次改革试点。
为了减少采筑的后顾之忧,避免改而不革,采筑成为公司的单一大股东和操盘手,被赋予了一票否决权。政府给了他们极大的授权和信任。
在采筑的牵头下,几家市属国企建立了供应商品牌库,大力推动集采。他们的采购成本有望像万科看齐,甚至可能比万科还低——国企的稳定付款能力,在这个时候就显现出优势了。
从更长远来看,集中采购可以有效避免腐败。在万科内部的时候,90%以上的招投标工作都在线上平台完成,线上的好处就是可追溯,可公开透明。可以说,采筑从一出生,就是一个:
阳光照耀的体制。
当然,在体制内来说,改革和授权需要极大的勇气,一不小心甚至会踩雷,会触碰别人的蛋糕,改革的难处正在于此。
而且,和商业招标不同,体制内的招投标并不仅仅考虑成本,还要考虑社会效益,比如维护中小企业的利益,比如环保的要求........
但幸运的是,有一批开明官员,以及嗅觉灵敏的国企高管,愿意推动改变。这批官员和国企高管带头冲在了改革的前面。
他们在尝试用社会资源,帮助政府更有效率运行,为国有企业节约成本。
5
去年逛博物馆,顺手拍了几件明代的茶壶发给包叔看,一会儿收到了他的回复:
这可不兴买呀,茶壶水很深。
“水很深”,其实就是行业内外的信息差。房地产、精装修水也很深,采筑这样的平台,价值就更凸显。
今年的315晚会,劣质电线电缆被央视点名。节目结束后的半个小时,采筑的采购商客户收到一份报告,里面是对平台上690个电线品牌做的7000组检查结果,给客户一个放心:他们开发的项目在采筑“天网”的覆盖下,从没采购过“315”曝光的那四家无牌的劣质产品。
在拥有大量供应商、数据和案例之后,采筑在向一个数据和科技公司转型。它正在从万科的外挂,变成一个真正的平台。万科的采购额,在平台上的份额越来越少,已经降到了16%。
B端对建材的需求,采筑几乎都可以满足。想做绿色建材,采筑马上可以拉出一个绿色建材产品库;想做本地化产品库,采筑可以帮忙打通本地的供应商。
但制造业大国不能永远价格内卷。
前段时间,采筑联合100多家开发商同行和专家,在20万份飞检报告的基础上,建立了《采筑供应商综合指数》SCI,为行业提供客观公正的指南。
有一个有意思的创新在深圳出现了。
我们听说过做轮胎的米其林出了一本美食行业的消费指南,从来也没听到在建材或其他产业见过这样的指南。如今,在“南方的小渔村”,出现了可以和米其林PK的建材产业指南。
这家从中国最大工地上成长起来的采购服务商,要推动供应商往前走。
去年,他们甚至研发了一个智能化招标系统招标机器人。
原本需要6人干一天的成本分析工作,机器人可以在30分钟以内完成,企业的资质审查、核查、招标过程和招标规则,更能做到公开透明。
采筑把这个机器人,叫做BumbleBee,《变形金刚》里那个很萌的机器人大黄蜂。美国人用大黄蜂泡妞,深圳人用大黄蜂做招标采购。
在深圳,连变形金刚都满脑子是省钱和搞钱。
变形金刚不仅是在省钱和搞钱。背靠着深圳30年的市场化经验,他们省下来的每一分钱,是属于购房者的,也是属于全体纳税人的。
来源:兽楼处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