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的幸福生活)山东“80后”“粮二代”回归土地筑就幸福生活
中新网高密6月25日电 题:山东“80后”“粮二代”回归土地筑就幸福生活
作者 沙见龙 孙婷婷
中国北方夏季凌晨4点,天色是鱼肚白,微凉的空气中夹着麦香。每当这个时刻,刘莉便开启了麦收时节一天的工作,在地头引导联合收割机有序进入麦田,并将每辆运粮车搭载的品种与后方沟通,让不同品种的小麦有序分类入库。
刘莉是山东高密的一名“80后”返乡创业女大学生,如今在家乡深情耕耘11载。接过父亲的“接力棒”,她把最初流转的38亩土地发展成规模5600亩的山东省示范家庭农场,成了当地有名的“粮二代”“种粮能手”,自己也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振兴青年先锋。
今年,刘莉家庭农场种植的4000多亩小麦又喜获丰收。尽管麦收是个繁忙的工作,“但握着手中实打实的粮食,心里真的很幸福,很满足”。她告诉记者,当初选择回归“土地”创业,大部分原因是就读农业类大学,对农业产生了深深地热爱,外加父亲常年种粮,她想返乡将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
与一般的家庭农场不同,刘莉家庭农场与科研院所合作,将土地变为良种示范基地,“种最适合自己的粮”;围绕小麦、玉米、花生等粮油作物提升改进技术,钻研出适合花生播种的W栽培法等诸多效益显著的新种植模式。种植良种除了增加效益外,还带动了周边上万农户科学种田。统计显示,刘莉家庭农场年销售小麦良种达400余万斤、花生良种30余万斤,整个农场年经营收入超1600万元(人民币,下同)。
从最初引进水肥一体化滴灌技术,到以集体灌溉的形式为农户提供服务,再到自走式喷杆喷雾剂和无人机飞防技术应用……10年间,刘莉的家庭农场已经实现了规模化、机械化、智能化管理,外加国家对农业发展的重视扶持、科技创新的蓬勃发展,让她“更坚定了坚持种粮这条路”。
“地种了很多,但是不会跑偏。”刘莉表示,社会的进步发展让人们有了十足的幸福感,未来,她将在做好高产攻关示范带动的同时,发展一些特殊的小麦品种,以及做一系列粮食的深加工产品,“会种粮、种好粮,在这条道儿上继续前行。”
同样作为返乡创业的“80后”“粮二代”,自幼生长在黄河边的张宝伟,非常了解使用母亲河河水浇灌的土地的肥沃度。自2013年起,他陆续接手了黄河岸边的700多亩土地,春夏种麦子,麦收之后接着种玉米。
张宝伟是济南市章丘区黄河街道唐王村人。2013年,他以每亩800元的价格,从本村村民手中承包了100余亩地,租期为5年。“第一个租期结束,我跟村民续租时,村民跟我说,5年前他用我给的租金,在城里买了第一套楼房。5年后,他又用我给的租金买了第二套。他说,如果他在家种地的话,可能这一辈子都不可能在城里买房。”能为村里人做点事,是让张宝伟很骄傲的事。“有时候成就也是一种幸福,别人出租土地成就了我,我也成就了别人。”
随着承包的土地逐年增加,2018年,张宝伟成立了章丘黄河宝伟家庭农场。“以前村里没人承包土地时,有很多年龄大的村民,已经没办法进行繁重的田间劳动了,又不舍得花钱使用机械化设备。”张宝伟说,黄河岸边肥沃的田地,应该交给更多“会种地”的人种植。
“父辈种地,从播种、除草、除虫、收获等,一年到头‘窝’在地里,人力成本过高,产量还上不去。”张宝伟说,老一辈人拿着锄头除草的种植方式已成为过去式。作为村中唯一一名“80后”种田人,“粮二代”张宝伟坦言,和父辈相比,他不算严格意义上的“农民”,更贴切的说,他是新型职业农民,是职业化的“农业工人”。
“良种选择、田间管理、机器的更新迭代,这些是我们这一代‘新农人’需要关注的问题。”张宝伟说,除了在田间地头种地8年积累的经验之外,他平时更注重学习病虫害防治、植株密度等科学种田知识。
时下,张宝伟正驾驶着自走式打药机奔波在田间做苗后除草。“看着绿油油的禾苗一天天长大,心情就很舒畅。听到别人说我种植的庄稼长得好,就有成就感。到庄稼收获的时节,那是庄稼人最大的快乐。”今年,他种植的700余亩小麦喜获丰收,平均亩产1300斤-1400斤。
张宝伟坦言,他并不觉得“80后”选择在农村种地是一件“丢人”的事情。“田地总归要有人种植,而且需要有专业知识、肯吃苦的人,种好每一亩地,收获每一粒粮。”(完)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