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 > 社会 >

【图刊】守住一片绿 致敬土地守护者们

发布时间:2022-06-17 11:12:44来源:

6月17日是第28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今年中国的主题是“携手防治荒漠化 共建命运共同体”。在我国“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中,这些新时代的“愚公”,在漫天黄沙中种下“绿洲”,在荒山秃岭上重塑青山,他们几十年如一日与荒漠斗争,为我们守住了一片又一片的绿。

甘肃高台,在规模化防沙治沙国土绿化试点上,200多名工人挥锨制作草方格沙障固沙压沙。高台县地处巴丹吉林沙漠南缘,是全国防沙治沙重点县之一。郭晓芸 摄

宁夏白芨滩,工作人员在茫茫沙地上扎草方格。据了解,通过多年探索,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构建了符合实际、自成体系的治沙发展模式,累计治沙造林63万亩,控制流沙近百万亩,森林覆盖率达41%,筑起了阻止毛乌素沙地南移和西扩的“绿色长城”。中新社记者 于晶 摄

甘肃民勤,民众在沙漠植树。民勤县东西北三面被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包围,沙漠和荒漠化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这里每年春季都会开展大规模植树造林。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甘肃临泽,民众在该县北部荒漠区压设麦草沙障,开展“治沙播绿、改善生态”的防沙治沙“接力赛”。临泽县位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沙漠戈壁面积占到全县总面积的三分之二以上,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多年来,该县通过生物治沙、工程治沙相结合的方式,持续防沙治沙,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张渊 摄

甘肃兰州,植树20多年的七旬老人汤学进在兰州市狗牙山巡山,每天至少走3万步数。早在20多年前,狗牙山地区寸草不生,汤学进承包了兰州七里河区林业局狗牙山造林站的580多亩地开始植绿,到现在已经坚持植树20余载,如今的这里已被25万株树木所覆盖。中新社记者 杨艳敏 摄 

青海海东,80多岁的李洪占展示他储备的树种子。李洪占已经连续种树60余年,播绿荒山2000余亩。1933年,李洪占出生在后湾村时,一年到头狂风肆虐尘土飞扬,整座大山几乎看不见一棵树。23岁那年,李洪占在家乡的荒山上栽下第一颗树,决心改变家乡面貌,此后60年里,他日复一日造绿、守绿、护绿,将昔日荒山变为千亩林海。中新社记者 李培源 摄

内蒙古毛乌素沙地,用了30多年,绿化了6万多亩荒沙的殷玉珍与亲手种植的树木拥抱。党田野 摄

西藏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北山片区,造林队员在运送樟子松树苗。据悉,预计到2030年,拉萨南北山绿化工程将完成营造林206.7万亩,其中人工造林120.6万亩,封山育林育草(含飞播造林)83.9万亩,森林提质增效2.2万亩。 中新社记者 贡嘎来松 摄

甘肃武威,腾格里沙漠初冬寒意渐浓,王天昌在由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组成的“林间”巡视。在基本生存条件都难以保障的中国腾格里沙漠腹地,76岁的王天昌和他48岁的儿子王银吉携家带口坚守了30多年,投入所有家当年复一年的压沙造林,形成7500亩沙漠“绿洲”。杨艳敏 摄

三沙中建岛,岛上官兵在岛上撒盐植树。三沙中建岛孤悬于西沙群岛西南端,曾被称为“南海戈壁”。几十年来,驻岛的海军官兵运用“反常识”方法,在高温高湿高盐高日照、缺土缺淡水又多台风的恶劣环境下,把中建改造成了绿沙洲。中新社记者 王晓斌 摄

新疆麦盖提县,护林人员在防风固沙林内整理滴管设备。麦盖提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三面环沙,沙漠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0%以上,曾常年经受风沙的侵扰。2012年,麦盖提县在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启动实施了百万亩防风固沙生态建设工程。中新社记者 富田 摄

江西宜春,石上村村民上山植树造林。徐仲庭 摄

贵州兴义,果农在石漠化山上采摘桃子。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山区,石漠化面积达到754.4万亩。乌沙镇普梯村是当地最偏远的少数民族村,耕地面积少,石漠化严重。武警黔西南州支队自2008年结对帮扶乌沙镇普梯村以来,协调资金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在石漠化山上种植万亩桃林,年产值达500余万元人民币。2017年,贵州省一类贫困村普梯村整村脱贫。中新社记者 贺俊怡 摄

云南玉溪,几名工作人员操纵无人机在抚仙湖流域试点困难立地无人机精准飞播良种造林。据了解,在困难造林地、石漠化山区、高寒山区等生态环境恶劣、立地条件差的地区,无人机飞播造林是一种更为行之有效的生态修复手段。中新社记者 刘冉阳 摄

西藏拉萨,拉萨雪鹰通航直升机从机场起飞前往造林点展开飞播造林工作。

(责编: admin)

免责声明:本文为转载,非本网原创内容,不代表本网观点。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